中国石油大学

高校展示2013-05-29

中国石油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两个办学实体组成。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全国具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

中国石油大学的前身北京石油学院成立于1953年[2],历经北京石油学院、华东石油学院、石油大学个重要发展阶段,办学体制由行业院校转制为教育部直属高校。

1951年11月,全国第一次高等工业院校会议在北京召开。燃料工业部主管石油工业的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呼吁重视石油技术人才的培养,建议学习苏联经验,建立中国的石油教育体系,不仅要办石油中等技术学校,也要办正规的高等石油院校。建议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及时筹办石油学院。这是最早提出筹办石油学院的建议。

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首先与天津的北洋大学建立了联系。根据燃料工业部的要求北洋大学化工、地质两系转为石油炼制系和石油地质系,在机械系内设石油机械组,采矿系基本上转向为燃料工业部服务。燃料工业部并与清华大学化工系合作,建立了清华大学燃料研究室。1951年5月,在燃料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了石油炼制组。在清华大学其他系还设立了石油钻采、石油地质组。石油管理总局还与北京大学有关的院系取得了联系。这时的北京大学,也有一部分教师对石油教育很热情,许多学生积极学石油学科。1951年至1952年上半年在全国不少大学中出现了“石油热”。西北工学院采矿系、化工系成立石油组,招收了新生。在重庆大学,先后成立了石油地质组、石油炼制组和石油钻井组。在大连工学院化工系,成立了液体燃料组。在浙江大学机械系和化工系成立了石油机械组和石油炼制组。在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也设立了石油组。

汇合了天津大学四个系的石油组以及北京大学化工系、燕京大学数学系的师生力量,建立了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系内设有石油钻井专业、石油开采专业、石油储运专业、石油矿场机械专业、石油炼厂机械专业、石油炼制专业。

1952年7月,燃料工业部及石油管理总局抓住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的时机,由石油总局向燃料工业部、教育部、人事部和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报告,请求在北京兴办石油学院,并由陈郁部长向周恩来总理作了汇报,周总理对此给予了肯定。

1952年11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下达《文教企字466号通知》,正式批准建立北京石油学院。1953年5月29日,政务院第180次政务会议批准的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计划明确将"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独立为北京石油学院"。经政务院同意,由北京市计划委员会指定,在北京清华园以东的文教区东北部分,即海淀区九间房村一带建校。这里原是一片田野,1952年至1953年,政府在这里计划兴建了地质、钢铁、矿业、医学、航空、农机、林业和石油等许多单科性高等院校,号称北京“八大学院”。新建的北京石油学院,即是其一。

1960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发布(60)868号文件,宣布将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增加到64所。北京石油学院成为第二批44所重点高校之一,从此跻身全国重点大学行列。北京石油学院自1953年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经过近13年的发展,已具有相当规模。自1953年至1965年,学院共培养了本科毕业生12000多名,研究生153名。全院教职工总数:1966年为1548人。批准为重点院校时,学校设置专业21个,在校生5686人,教职工1705人,其中教师548人,实验室63个,研究室1个,图书资料25万册,校舍面积 13.5万平方米。

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极“左”思想的干扰之下,高校下放外迁之风日盛。早在1965年,石油部就研究了北京石油学院迁校厂矿的问题;1966年3~5月,2000多名师生员工分赴大庆和胜利油田建校。1966年5月“文革”爆发。北京石油学院附中学生和大学生开始“造反”,大字报铺天盖地,许多教职工横遭迫害。1967年1月22日。“造反派”宣布夺权,学院全面瘫痪,派性斗争泛滥。1968年8月13日,“工军宣队”进驻学院;9月25日成立学院“革命委员会”,开始“斗批改”。师生接受 “再教育”,正常的教学活动停顿。

1969年中苏关系严重恶化,10月18日林彪发出《林副主席指示第一号令》,全军进入紧急备战状态,各大中城市也进行了疏散人口、下放干部、外迁大专院校的紧急动员。10月21日,石油部军管会下达了北京石油学院迁校山东胜利油田的命令。1969年10月27日~11月7日。师生员工、家属分三批乘专列迁往东营。仅两周时间,迁出人员4200人,家具5400件,其它物资11000多箱。迁校使学校元气大伤,教学固定资产由800万元减至400万元;图书由30万册减至20万册;教师流失300多人。迁校山东的北京石油学院与胜利油田实行厂校合作办学,由山东省革委会领导。169年,北京市共十三所重点高校外迁,称之“京校外迁”。

1984年7月,经国家计委与北京市建委研究,同意在北京昌平选址建设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北京研究生部的成立和发展,使学校逐步形成两地办学的格局。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地球科学系、油气资源系、地球物理系、测井与信息工程系、测绘与地理信息工程系

石油工程学院:油气井工程系、采油工程系、油藏工程系、油田化学系、海洋工程及流体力学系

化学工程学院:石油炼制系、化学工程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化学系、应用化学系、材料化学与工程系

机电工程学院:安全工程系、机电工程系、化工装备与控制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机械设计与车辆工程系

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自动化系、电子信息工程系、电气工程系、测控技术与仪器

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油气储运工程系、热能与动力工程系、燃气工程系、工程力学系、建筑系、土木工程系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系、计算机科学系、软件工程系、通信工程系

经济管理学院:财务与会计系、工程管理系、信息管理系、管理与营销系、经济与贸易系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校区图书馆与主楼

注文学院:大学英语一系、大学英语二系、英语语言文学系、应用外语系、俄语语言文学系、法学系、汉语言文学系、音乐系、研究生教学部

理学院:由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组成。下设各系:基础数学系、计算与应用数学系、物理与光电工程系、材料物理与化学系、化学系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远程教育学院:成立于2001年。学院依托学校优秀的教学资源,采用基于计算机互联网的远程教学模式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面向社会自主招生,开展高起专、专升本两个层次的学历教育,颁发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1]

科学研究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石油、石化行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具有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稳固而又广阔的科研市场,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具有较强实力,已初步建立起有我校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在10多个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有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年到位科研经费超过4亿元。学校现有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加工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石油石化新型装备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34个国家及省部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机构。学校重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我校骨干企业山东石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石大胜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也是石油石化行业重要的科研中试及工业试验基地。“十一五”期间,累计新增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撑计划、863、97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286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7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

国际交流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扩大对外联系,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个高等院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每年都承办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会议。聘请了近百名著名专家、知名人士为我校兼职教授、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国际合作办学项目逐步增加,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建校59年来,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将向着“建设国内著名、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秉持“育人为本、人才为本、学术为本”的办学理念,突出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特色强校的发展宗旨,实行特色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的发展策略,坚持立足石油石化、贡献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面向,努力把学校办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为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其他信息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了学校有更好的发展空间,避免自己培养的人才大量流失,加强和各类高校的科研交流,主校区由东营迁往青岛,东营校区主要作为实习基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园鸟瞰

1988年学校更名“石油大学”,校本部设在北京(现已取消本部),位于北京石油学院原址(海淀区),下辖四个部分:在山东省东营市(1983年东营市成立)的石油大学(华东)、当时在北京市昌平县(2000年撤县设区)的石油大学(北京)、在广州市的石油大学(广州)及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1989年学校在北京恢复招收本科生。2000年,石油大学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归教育部直属。2000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立研究生院。2003年10月,教育部与四大石油公司签署了共建石油大学的协议。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中国石油大学”。2006,学校开始建设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07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评估,并获“单项奖”。

师资情况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北京十三陵旅游区。校园总面积约496.5亩。截止2011年9月,在校全日制本科生7065人、硕士研究生4737人、博士研究生821人、留学生522人,在校生总数一万三千余人。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例已达1.6:1,其中硕士生与博士生的比例为5.6:1。

学校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积极构建有利于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245人,专任教师762人;在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1%。教授218人,副教授24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84人。专任教师中有两院院士6人,“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入选者8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5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山东省教学名师10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4人分获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10人被授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3个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2个创新团队入选 “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新(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6个。

学校形成了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现设有地球科学学院、石油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外语系、体育教学部、提高采收率研究院、新能源研究院和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等院(系、部、中心);拥有11个博士授权的一级学科,45个博士点,6个博士后流动站;33个硕士授权的一级学科,151个硕士点;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工程硕士授权点涵盖20个工程领域;拥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北京市重点学科。石油石化等重点学科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在国际上形成了一定影响。

"十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0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3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0项。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0项,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网络教育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示范双语课程,14门北京市精品课程,19部北京市精品教材。

学校图书馆藏书60万册,光盘及网络数据库35种,学术期刊1115种。学校编辑出版有《古地理学报》、《Petroleum Science》等报刊。

中国石油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坚持“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准则,本着立足全国、面向石油石化工业的指导方针,在拓宽专业的同时,加强课程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切实做到既加强了基础,又使各学科之间的横向交叉与联系得到不断加强。探索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的新思路、新途径,建立了一套以培养学生能力、素质为主要目标的培养模式。学校自96级起在本科生中实行“两段式学分制”和主辅修制等教学模式。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数十个国外高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与合作。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具有很强的科研实力,是我国石油、石化工业高水平的科研基地之一,教师人均科研经费位于全国高校的前列。正在为创建“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特色鲜明、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学校坚持把加强和改进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坚强保证,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方面,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秉承石油文化传统,形成了石油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为学为师,立德立言”的教风、“厚积薄发,开物成务”的校训以及“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爱国奉献,开拓创新”的石大精神,是石大文化的精髓。2007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顺利通过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评估,“肩负历史使命,培育石油英才”获得单项奖。

厚积薄发,开物成务。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中国石油大学正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矫健的步伐,向着“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阔步迈进。[1]

学科建设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现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9个博士点、149个硕士点、13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26个本科专业。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国家工科课程教学基地,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2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研究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科专业覆盖石油、石化工业的各个领域,石油主干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化学工艺、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储运工程5个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通用型和新型学科专业发展较快,服务面向不断拓宽。继圆满完成“九五”“211工程”建设后,“十五”期间重点对7个学科群进行建设。

专业设置

地球科学学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地球物理学、地质学、 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化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 构造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地球化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石油工程学院:石油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流体力学、油气工程力学

化学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艺、化学工程、工业催化、生物化工、环境化工、化工过程机械、化工装备与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环境工程、能源化学工程[4]

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油气储运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工业设计、安全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 、化工过程机械、材料学、机械设计及理论、安全技术及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化工过程机械、化工装备与过程控制、车辆工程

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信号与信息处理、测控技术与仪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

 
  • 教育部委
  • 行业协会
  • 教育媒体
  • 科研院所
  • 友情链接
  • 地方中心